程凯授业风门与肺俞穴性为何不同

2015-10-13 穴位图解

(下面是程氏针灸传承弟子发的学习感悟,后面是我对这两个穴位穴性的看法)

学习风门与肺俞的区别感悟:

最近在一本介绍对穴的书籍中看到风门与肺俞配合治疗感冒的内容,这原本是一个比较平常的知识点,但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其中的一段话吸引了我,在此愿与大家分享。

 
 

 

“风门清轻升散,以疏散风寒,清热解表为主,肺俞肃降下行,以宣肺降气,补虚疗损,肃肺止咳为要。”
 
z
问题来了,风门和肺俞在定位上非常接近,但在这一组配穴中却为一升一降,一清一补,作用方向却相反,是否会比较牵强?

于是我试着查阅有关古代文献。在《中国针灸穴位通鉴》中摘录的《广雅释言》中对风门有这么一段论述:风门“穴在肺俞之上方,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,用治风邪外感、上气咳逆诸病,将有双重意义。”这一段给我很大的启示。
 

按古文所说的“肺气出入之所必由”可能指的就是气管,当我们感冒时肺失宣肃,气机阻滞,那么对应与气管中呼吸之气的流通也不会十分顺畅,这时针刺风门可能就是疏通气机,让阻滞在肺中之气从上宣发,就不难解释肺气具有清轻升散,宣肺之功。同时给此穴温热的刺激也可通过这一通道疏散风寒。

 

至于肺俞为背俞穴,古代医家对肺俞穴认识多认为其穴能通肺气、为肺脏经气转输之处。可见肺俞与肺脏具有很直接的联系,那么很好理解本穴具有补益肺气,肃肺止咳的作用,那么为什么说肺俞和风门配具有肃降下行的作用呢?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我猜可能是定位上风门在肺俞之上,风门主升,肺俞就主降,但这个解释自己感觉还是很牵强;其次,肺俞也有可能有“升”的作用,只是在和风门相配时,表现为“降”的作用。

 
 
程凯博士
 
下面是我对两个穴位穴性的理解
 
 
风门
 

风门主“风眩头痛,鼻鼽不利,时嚏,清涕自出”(《黄帝明堂经》)、“理伤寒项强,目瞑,鼻塞风劳,呕逆上气,胸痛背痛,气短不安”(《太平圣惠方》),临床多用于治疗咳嗽、发热、头痛、鼻寒、鼻流清涕、颈项强痛等外感症状,尤以外感风寒为主。故《经穴命名浅解》中有:“出入之处为门,穴属膀胱,膀胱主一身之表。该穴为风邪入侵的门户,主治伤风感冒,发热恶寒,咳嗽头痛,鼻流清涕,因名风门”,强调本穴穴性以治外感风寒为重,临床多灸之。

 
 
肺俞
 

肺俞“主肺寒热,呼吸不得卧,咳上气,呕沫,喘气相追逐,胸满背膺急,息难,振栗,脉鼓,气膈,胸中有热,支满不嗜食,汗不出,腰脊痛…”(《黄帝明堂经》)、“治一切痰饮嗽喘,泻;冷喘,补。治五劳七伤,一切虚损,咳嗽盗汗,久嗽虚,并贼汗不愈,看症补泻”,临床治疗咳嗽、气喘、咳血、潮热、盗汗等一系列肺部病症。故《经穴命名浅解》中有:“穴近肺部,为肺脏经气转输之处,主治邪在肺,肺寒热,因名肺腧”,强调本穴穴性与风门治表寒相较,当以治肺为要,表里通治、寒热兼顾,针刺艾灸、补泻手法,据证使用。

 

何以两穴位置相近,去有不同之性?

我们知道,穴性之中有其作用的靶向性特点,而膀胱经背部腧穴第一节段(胸1-胸7),自上而下依次主颈项、肺、心、胸膈疾患,其穴性主治与对应解剖部位具备相关性,称之为节段性主治特点(这一特点与脊神经的分布有关)。故风门当对应于气道,即“肺气出入之所必由”,宜散之,宜温之;而肺俞位置较风门靠下,当对应于两肺与气道,可升可降,可表可里,可补可泻,故为肺之背俞。

阅读 194
79